武威市、民勤县辖长城
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南靠祁连山,北依腾格里沙漠,其境为一块辽阔的平原。
武威是河西走廊的重要孔道,为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经之地。旧志称武威地理位置之重要为:“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
汉武帝辟河西四郡前,这里始终为乌孙、月氏、匈奴所迭据。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击匈奴后,始设郡县。西汉王朝为显示朝廷的武功和军威而将此地命名为武威郡。
据《明史·地理志》载:“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设凉州卫于武威,属陕西都司,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后属陕西行都司。”1明时的武威仍为西北边防的重镇。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
残元元帅也速儿等率部窜扰河西,寇凉州。凉州都指挥宋晟率部还击,击毙了也速儿。洪武十年至十七年间,也先帖木儿数寇凉州。凉州都指挥宋晟于亦集讨伐并生擒了也先帖木儿。
民勤县,明时为镇番卫。据《明史·地理志》载:镇番卫原称临河卫,“洪武中,以小河滩城置。三十年(公元1397年)正月更名。
建文中罢。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六月复置”。属陕西行都司。2
长城由古浪常家庄,进入武威市黄洋河农场界,向西偏南约十华里处分为两支:向东南的一支复入古浪县园墩子村界,向西北的一支为甘肃省主体部分。其大致走径为:由转折点向西北经王家窝堡至九站东北,跨干武铁路,然后直接向西北经十三站、十五站、新地等村至长城乡。从长城乡,基本沿洪水河西岸经暗门,高沟等村至五墩村。过五墩后,城墙由五墩湾跨洪水河至东岸。沿河东岸经十墩庙至九墩村东北。由此向北,出武威市辖境,入民勤县界。长城在武威市辖境内长约一百二十六华里。
由分支点至九站段城墙,夯筑的较为坚固,今从整体来说保存较好。有几处新近圮坍的地方,从倒圮下来的大块土的平面,尚可清楚地看到筑墙时留下的夯窝痕迹。夯窝排列十分规则,为圆形,直径十二至十三厘米,夯层厚为二十至三十厘米。
由九站过干武铁路,城墙向北经十三站、十五站、新地村至长城乡段,南半部较好;北半部多已圮坍。有些地方已成一条土垄状,不经当地老乡指点很难辨认。
在十三站至十五站长城东侧,长城乡红水村南有一座夯土城堡遗址,当地称此城堡为头墩营。在头墩营遗址附近荒漠之中,到处散布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破红陶、灰陶罐片,以及细泥红陶片、彩陶片等。这里发现了完整的夹砂陶红罐和较大的彩陶罐。另外,红水村附近还有砖室墓葬多座。
长城乡西的一段夯土墙已毁掉。过红水村后向北至月城墩,已圮坍得七零八落,仅个别地方有几段较好,存高约三至四米。月城墩为一约二十米见方、高约十二米的黄土夯筑墩台。此墩除顶及东南有圮残外,保存较好。这么高大的墩台在这一带已不多见。墩北的暗门村是明代长城内外的一个通道。
过暗门,向北偏西经高沟村、长城村至五墩村,未见有城墙遗址。多次向当地老乡寻问,都说早年刨土垫地了。明时高沟村,筑有高沟堡,据《甘肃通志》载:“城周二百四十丈,境外冲汛之处,新旧墩各二。”3
出五墩村至五墩湾有夯土墙残迹约十华里。五墩湾以南的城墙在洪水河西岸,由五墩湾起城墙转至东岸。洪水河东岸为沙漠地带。由此至十墩庙,大部分城墙已被流沙吞没,靠岸边也只露出残墙如土脊状。这里视野开阔,可以看见一溜夯土墩台耸立墙上。
由十墩庙,城墙继续沿洪水河西岸向西北,至武威与民勤县交界处。这段城墙亦多为内侵黄沙所埋没,只露有墙痕和有数座夯土墩台孤立其间。十墩庙在洪水河东,洪水河西岸还有一座夯土城堡,堡内荒芜,四周夯土城墙保存较好,有少许圮坍,当地称此堡为“营儿”。
武威城在长城乡西,距长城约四十五华里。据《武威县志》载: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都指挥濮英,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又“增筑三尺,共高五丈一尺,厚六尺。周围减去三里余。止一十一里零一百八十步。旧有东,南、北三门。后宋晟增辟西门,建东南北大城楼三,吊桥四,壕深二丈许,阔三丈许,郭如之。周城建箭楼逻铺三十六,北城西独建高楼一座,可以远望。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经督抚题请,长城用砖包砌”。4
武威故城今已为武威市,旧城遗址所存无几。
武威历史悠久,出土各类文物很多,珍品中当首推由城北二里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了。此奔马昂首飞驰,三足腾空,一只正在下落的右后足踏在一只飞翔于空中的小燕身上,其造型既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又合乎力学平衡原理。现在这只追风踏燕、风驰电掣的铜奔马,已被定为我国的旅游标志。
长城由武威市九墩村东北出境进入民勤县界。入民勤境后,长城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北方向经腾格里沙漠地区,由羊路乡方家墩村继续向北约十华里后转西,经泉水沟至勤峰农场,然后折向南经薛百,过海拔一千四百七十三米黑山头至重兴堡。城墙由重兴堡转西南方向,经牛毛墩村至沙井子,再向西南出民勤县入永昌县界。这段长城长约二百九十华里。
另一支由武威入民勤县后,向西北奔菜旗堡的长城。这段长城由菜旗堡经麻家湾继续向西北方向出民勤县境而入永昌县界,在民勤县境部分长约三十华里。
由武威九墩进入民勤境后,向东北过腾格里沙漠部分,除残存几座已圮残的夯土墩台外,墙遗址已不能相连。至民勤县羊路乡方家墩村北,始断续有夯土墙遗迹。但不经老乡指点,绝大部分已极难辨认。城墙由方家墩向北约十华里,然后转向西跨民勤去红柳园的公路。
公路东继续有夯土墙址,但多已塌成土垄状,有些地方已不可辨。这段城墙南的泉水沟村存一残坍的夯土墩台,当地称为白家双台。此台北三里另有一夯土残墩为白家下台。白家下台北,公路西又有一较好的夯土墩台,当地叫罗家台。此三座墩台均在长城内侧。长城过公路后继续向西,有约五华里的夯土墙较好,有的地方尚存高约二至四米,夯层清晰可数。由此再往西至勤峰农场的城墙则基本毁掉。由勤峰农场转向正南至薛百乡长城村段,仅断续有不成墙状的遗址。
以上长城基本上是以十公里为半径,环拱着民勤城。民勤城,明时为镇番卫城,据《甘肃通志》载:旧城“周三里五分。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都指挥马昭展筑西北二面,周六里二百二十三步,高三丈一尺,东、西、南三门。嘉靖间巡抚杨博增筑两关。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甃以砖。月城三,池阔三丈,深一丈五尺”。5今民勤城关城建筑已毁。
长城由薛百继续向南,越海拔一千四百七十三米黑山头至红崖山水库。这段城墙基本已无迹可寻。水库东南约六华里旧有黑山堡,据《镇番县志》载:堡为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建,周围一百四十四丈。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被山水冲淅,改建新堡,周围一百六十丈,城门一,北向”。6过水库库区后,断续有夯土墙址从重兴堡西过,并转西行经牛毛墩、沙井子,至民勤县与永昌县交界处。这段夯土城墙保存状况较前段为好。
另一路入民勤后,经菜旗堡、野麻湾,出民勤县界入永昌县境的长城,在民勤县境基本已毁掉。菜旗堡,据《镇番县志》载,为“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建,筑土城,高三丈五尺,厚二丈八尺,周围五百四丈,东、西城门二”。7今堡城除供销社南存有一小段夯土墙外,均已毁掉。菜旗堡村保留一黄土夯筑的较好墩台,当地称为菜旗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明史·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4年,卷42,第1013、1015页。
3.《甘肃通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11,第1页。
4.《武威县志·建置志》,清乾隆十四年《王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摘印本,卷2,第27页。
5.《甘肃通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7,第16页。
6.7.《镇番县志·堡寨》,清道光五年刻本,卷2,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