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县、繁峙县辖长城
浑源县,北和大同县相连,南隔山与繁峙县相望,西接应县,东邻灵邱。县境南部崇山峻岭,连绵不断,著名的有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以及翠屏山、龙山等。据载,古时浑源南部山区重峦叠嶂,林木深蔚。
浑源县之名,始称于后唐年间,以居浑源川而得名。元朝时代县为州,属大同路。明承元旧制,属大同府辖。调安东中屯卫中、前二所守御。
长城由应县徐峪村东北三华里处,出应县境而入浑源县黄沙口村地界。长城进入浑源县的基本走向为:由黄沙口向东北方向,经大峪口至凌云口,又向东经长城沟至黄土坡,再转南,经下柴树沟、老君店至西河口,然后继续向南,过海拔一千九百三十五米的目泪坨山,出浑源境入繁峙县界。浑源县境内所辖长城约一百六十华里。
黄沙口至凌云口段长城,依山为险,大部分未筑墙。黄沙口、大峪口、杓头涧等村沟口两侧山坡之上,残存有黄土夯筑的墩台。凌云口两侧山峦叠落,关居谷中。凌云口河由南向北流过关口汇入浑河。
沿凌云口河,有由官儿通往新装村的一条新修公路。凌云口西山上筑有一座黄土夯筑的小方城,至今城墙尚好。方城两侧从山底向上,沿山坡残存一段黄土夯筑城墙。
凌云口向东经海拔二千二百六十七米的龙山以北的长城沟村,至海拔二千零四十七米的大尖山以西的黄土坡村,仅断续地略存零星残墙和墩台。
长城由黄土坡转向南,经小川岭东北侧的山梁至大川岭。此段多只有黄土夯筑墩台,很少见有墙迹。由大川岭北的土墩梁至下柴树沟北,夯土城墙基本连贯。据当地老乡介绍,这段墙原为青砖包砌,条石基础,全被拆毁。在下柴树沟村中确有长城砖石。
长城由下柴树沟村继续沿山梁向南至正沟村。长城过下柴树沟有一墩台残址,据老乡说此台原为空心敌楼,为石基砖砌,石框拱门,门额上嵌有石匾。在这应敌楼所居的边墙梁上,有在“学大寨”时,农民用长城敌楼上的条石和碎砖垒砌的梯田护墙。长城刚过下柴树沟村有夯土城墙高约五米。过那座被拆毁的敌楼不远,城墙便残坍得仅略存痕迹了。
由正为村东,长城沿梁南下,至东葫芦头村东山上一座只存夯土的墩台。这段长城据当地老乡讲,原全为条石基础,青砖包砌,今只残存墙内的夯土痕迹。
由东葫芦头村东山上的墩台起,长城向南至上桦岭村。这段长城已全部坍塌成堆状。从坍塌成堆的材料可断定这一带墙体为黄土夯筑,毛石包砌,垛口为砖砌。上桦岭村正东山上骑墙有一砖楼,但已被拆毁,今只存基座,下为条石,上为砖砌。
由上桦岭南山长城折北转东,到老君店北山老君石处。这段城墙全部坍塌,在城墙里外,散扔着大量的碎石和残砖,间或有一些整砖。当地老乡介绍,这一带的城墙为石基、砖砌,早些年砖石被拆为民用。老君店村西,有一巨石孤立于悬崖之上,当地称其为老君石,上原建有一座亭阁,后被拆毁。今石上尚有原嵌立柱所凿的洞眼,相传此处为太上老君练丹之地。
长城过老君店奔黑狗背村,已无明显痕迹。由黑狗背上海拔二千一百四十米明石尖梁之后转向东,至黄土坡村又转向南至西河口,利用山险为障,在一些地段仅筑有简单的石墙。
长城由西河口北山下到山脚,原为石基砖包,今已被拆毁,只存夯土残墙。西河口北山顶上,有一黄土夯筑的围城。今有浑源县城至繁峙县城的柏油公路由西河口穿过,公路两侧有夯土残墙遗址。
长城从西河口向南至小牛还村东山,尚残存黄土夯筑城墙。由小牛还村东山,长城继续向南偏东至目泪坨山。这段城墙坍塌极为严重,目泪坨山上有一段毛石码砌城墙亦坍塌。
目泪坨山分水岭为浑源、繁峙两县交界处。长城过目泪坨山,便出浑源县境而入繁峙县界。
繁峙县,元朝为坚州。明时属代州辖。据《明史·地理志》载:“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为繁峙县,八年二月来属。”“北有茹越口、东北有北楼口、东有平邢岭三巡检司,后俱废。”1
长城在繁峙县境内的基本走向为:由团城口向东南经西跑池至平型关,从平型关向南经马跑泉、三岭,至海拔一千八百三十一米的镢柄山。继续向南,由神堂堡东北方向,插向灵丘县境内的牛帮口。繁峙县境内所辖长城长约九十八华里。
长城由目泪坨山向东至团城口,所存的残墙和墩台遗址全部只剩夯土。据老乡介绍,墩台原为砖砌,后来砖被拆为民用。今团城口等村,居民所住窑洞的砌墙,大部分是用长城砖石砌筑。团城口北山上有一座保存较好的黄土夯筑的小城堡,当地称为团城。
长城过团城口向东南至西跑池,基本上以山险为障未筑城墙。由西跑池东山梁始见有夯土残墙高约三米左右。这段墙筑于两峰之间的豁口平梁上。其间有四座墩台,但仅有一座尚残存零星石包墙,余下的全残成夯土台状。这段墙止于一座山峰北侧,过山峰由南侧又见夯土墙,沿山脊一直到平型关。
平型关,原名瓶形寨,自古以来均为军事交通要道。据《读史方舆纪要》载:“东控紫荆,西辖雁门,与团城子堡分管内边百二十四里。嘉靖年间,寇每由此入犯繁峙、代州。”2
平型关,设在两山之间的缓坡地段,关口处建有一座小关城,今关城已残毁,仅零星地存有条石基础,关口尚存一砖券拱门洞,门额嵌有一匾,上刻“平型关”三字。据当地老乡介绍,关门城台之上,原建有一座三开间的单层城门楼。楼和关门皆于1939年被洪水冲毁。现在见到的关门是1962年重新修筑的,并嵌上新的门匾。关门洞内,北侧墙壁上嵌有1965年政府所立的“平型关战役遗址”保护碑。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一五师六八五、六八六团、六八七团在此与侵华日军作战,歼灭了日军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千多人。此役是我国抗战史上的第一大胜仗。
平型关口西南三华里,有平型关城堡一座,现为繁峙县横洞沟乡平型关村。据《读史方舆纪要》引《边防考》载:“堡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筑,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增修,周二里有奇。”3堡城原为条石基础青砖包砌。今多被拆毁,仅存夯土墙了。关城仅存北门和门外的瓮城。瓮城门向东开。北门洞东侧墙壁上嵌有一块石碑,为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砖墁城顶和修筑北门瓮城时所嵌。碑体完整,字迹清晰。长城由平型关向南多以山险为障。过镢柄山后,在钟耳寺村东至神堂峪堡东北,有一段残毁十分严重的城墙,止于繁峙、灵丘两县交界的一座山的西侧。长城由山的东南侧灵丘境内又现,下山至牛帮口。
神堂峪堡南五华里有茨沟营堡。茨沟营城,虽遭到破坏,但保存较好。城东、西、南三面开门。东门今尚存砖券拱门洞,门额上嵌有一块石匾,阴刻楷书“应关城”。城北面山顶上有一座砖砌空心敌楼,今亦保存较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明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41,第960页。
2.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卷40,第1714页。